实施 ISO 14001 环境管理体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前期准备阶段
- 管理层决策与支持:组织的最高管理层需明确建立 ISO 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意愿和决心,为体系的实施提供资源、时间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,如成立专门的推行小组并提供必要的资金预算。
- 组建团队:成立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环境管理体系实施团队,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。成员应涵盖环境、生产、技术、采购、行政等相关部门,确保体系能覆盖组织的各个环节。
- 开展培训:对相关人员进行 ISO 14001 标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,使他们了解标准的要求、实施方法和流程等。培训对象包括实施团队成员、各部门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等,可邀请外部专家或内部资深人员进行授课。
体系策划阶段
-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:识别组织在活动、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,如废水排放、废气排放、能源消耗等,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,作为管理的重点。
- 合规性评价:全面收集与组织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法规、标准和其他要求,建立清单并定期更新,评价组织的环境行为与这些要求的符合程度,找出差距和改进方向。
- 制定环境方针与目标:依据组织的战略方向和环境现状,制定适合的环境方针,确保其体现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等。基于环境方针和重要环境因素,设定具体、可测量、可实现、相关联、有时限(SMART)的环境目标和指标,如在一年内将能源消耗降低 10%。
- 编制管理方案:针对环境目标和指标,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,明确责任部门、实施时间表、所需资源和具体措施等,确保目标和指标的实现。
文件编制阶段
- 确定文件结构:通常包括环境手册、程序文件、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等层次,明确各层次文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,使文件体系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。
- 编写文件:按照 ISO 14001 标准要求和组织实际情况,编写环境管理体系文件。文件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,详细描述环境管理的流程、方法、职责和要求等,如制定废水处理操作规程、危险废物管理程序等。
- 文件审核与发布:组织相关人员对编写好的文件进行审核,确保文件的准确性、完整性和一致性,审核通过后正式发布,发放到相关部门和人员手中。
体系运行阶段
- 培训与沟通:对全体员工进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,使员工了解自己在体系中的职责和工作要求,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,确保信息在组织内的顺畅传递。
- 运行控制:按照文件要求,对与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活动进行控制,确保各项活动符合环境管理体系的规定,如严格控制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的环境要求,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管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等。
- 应急准备与响应:制定应急预案,明确在火灾、泄漏等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,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检验和提高组织的应急响应能力。
监督与改进阶段
- 绩效监测与测量:建立监测与测量程序,对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完成情况、环境绩效参数、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等进行定期监测和测量,如定期监测废水、废气的排放指标是否达标。
- 内部审核:定期开展内部审核,检查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和组织的实际情况,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,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。
- 管理评审:最高管理者定期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,综合考虑内部审核结果、绩效监测数据、相关方反馈等信息,评价体系的持续适宜性、充分性和有效性,决定是否对体系进行调整和改进。
- 持续改进:根据绩效监测、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,不断寻求改进机会,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,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,提高组织的环境绩效。